移动版 成语典故 古文名著 古诗文大全 传统文化 说说文字,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 个性说说

春朱自清描写音韵的句子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2-07-29   类别:个性说说     阅读量:144次

朱自清散文中的声色字句论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散文中的声色字句论,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散文中的声色字句论

摘要:声色字句是散文创作中一个重要元素,一是散文的神气需声色字句表现出来;二是散文要写得优美,需外露于文字之美。朱自清散文神形兼备恰在于声色字句之间,讲究用音响词语及辞格造声,注重绘画笔法着色,致力于字斟句酌表情。

关键词:声色字句 散文 朱自清

姚鼐认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刘大�把散文的声色字句与气巧妙结合起来,认为“音节迥异,则神气不同”,并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散文在梁实秋笔下“没有准定的节奏”,但与诗“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可见散文注重一定的韵律、节奏,讲究声色字句。朱自清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但他也是一位诗人,论及诗的形式时说“原来诗和散文的分界,说到底并不显明”,他的散文不仅抒发了真情实感,还尽可能地写得优美,这优美恰在于“声色字句之间”。

一、声

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是以声画妍 ,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从古至今,不少散文大家们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朱自清是诗人,其长诗《毁灭》曾在诗坛引起反响,“《踪迹》是远远地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功力的深厚,已经不是尝试之作,而是用了全力来写着的”;朱自清是评家,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等诗论,《〈忆〉跋》全文采用诗化语言将俞平伯小诗的灵魂与韵致介绍给读者,《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画作由他读来,“写出的却是一般内行也未必能为的优美散文”;朱自清是散文圣手,创作时注重从声音方面着眼,“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

声律是韵文中必须讲究的,朱自清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能恰到好处地继承、运用古典诗歌中的声律元素,其散文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音等音响词语及排比、对偶等辞格造声,形成听觉上的美感效应。朱自清认为“双声叠韵,阴声阳声,开齐合撮口呼等,如能注意,自然更多帮助”。他深谙“散文都是讲究声音美的……构成声音美的主要手段有双声叠韵的运用,这类词用于句中是很悦耳的”的道理,所以他的抒情写景散文喜用双声叠韵词。《温州的踪迹》中的玲珑、柔软、扶疏、错落、娇娆、妩媚、朦胧、咫尺、瀑布、晶莹、追捉、仿佛、平铺、温润、比拟、蕴蓄、奇异、轻盈等词构成了音响美;《白马湖》里的碧波、玲珑、蜿蜒、山色、新鲜、黄昏、参差、模糊、暗淡、平静、徘徊、摇曳、鲜艳、迷离、惝恍等双声叠韵词渲染了一种宁静、温和、亲切的情调,不仅读来上口,而且让人内心有一丝温暖的触动。双声叠韵利用声韵母的异同相间,在音步音段上交替出现,其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论“苟于词之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而且还能借助声韵上的某种关联,把所抒写的情景展示出来,给人带来联想。

“朱自清很喜欢也很善于用叠字”,叠音词既“写气图貌”又“属采附声”, 它凭借重叠后的附加意义和音感,既强化词义,又增添音韵美,富有描绘性、形象性,又具有感情色彩。朱自清好用叠音词,而且方式多样,有散落在文中的高频率叠音词,比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第三、四、五段用四十余个叠音词渲染了泛舟夜游秦淮河所见的景物,在细致地写景抒情之余,造声上也是上口入耳,是“华美的极致”。《荷塘月色》全文用了近三十个叠音词,表情明显,语意加强,而且文气舒展;也有用一连串的叠音词做修饰成分的`,比如“稀稀疏疏错错落落的房舍”,“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叠音词的再重叠具有很好的悦耳效果。

李维绮曾按照修辞效果对音响词语进行分级,一级为准双声、叠韵;二级为双声、叠韵;三级为双声叠韵;四级为叠字;五级为同义并列的叠字。排比、对偶、反复等辞格能造成语音上的修辞效果,这些辞格修辞的对象若是双声叠韵、叠音词等,则音响效果更为明显。朱自清极善于运用这样的修辞方式,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叠音词的排比;“疏疏的林,淡淡的月”是叠音、平仄的对偶。

余光中认为白话文有两类,一类是拿来朗诵或宣读用的;另一类是拿来阅读的。朱自清散文两类兼有,各种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使朱自清散文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拿来朗诵自是合适不过,即便拿来阅读,也能入于耳会于心。

二、色

“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行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朱自清在色彩的描写上独树一帜,他的散文既呈现出透明的绿色,也有朦胧的晕黄,更有淡雅的月白。《春》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暖色,有“嫩嫩的”、“绿绿的”小草,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桃花、杏花、梨花,渲染的是一幅春光秀丽的彩色画卷;《背影》是一种黑、深青的冷色,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皮大衣”,他爬月台沾上的泥土,加上作者触目伤怀的情感,形成冷色调,但父亲艰难爬攀月台购回的朱红橘子,给冷色的描写增添了一抹亮色,越发映衬《背影》浓烈的酸楚情感。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选用各类色彩词,还运用修辞将色彩描绘得准确、细微、形象。同样是写景状物,他不仅使用基本颜色词,如“绿、蓝、黄、红、黑、灰、白、青”等,还善于调动多种手段,一是在颜色词前面加修饰限制词的方式,使色彩变得多样起来,如“鹅黄,浓绿,淡蓝及油油的绿色,汪汪一碧,白而发亮”等;二是运用借代、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段,着色于文,融情于色,如“恬静的红,冷落的紫,黑色的警察,软软的绿,蔷薇色的历史”。 朱自清专意考察过古典诗文与绘画的关系,创作中酷爱、着迷于色彩的描写,他评价孙福熙的游记时曾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为画!”他评论马梦荣君的尺画,用文笔取代画笔,用诸多的颜色词将一幅画描绘成可读、可听、可想象的文学样式。因为他描绘色彩的笔法高超,呈现于读者眼中的《绿》透明鲜亮,《白水》虚无缥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迷离浓丽,《荷塘月色》朦胧淡雅,而《白马湖》却恬淡素雅;他笔下更有《威尼斯》的艳而不俗,《莱因河》的古色古香,《瑞士》湖水的清澈淡蓝,《罗马》浴场的金碧辉煌……

人们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善用颜色词,全然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境界了。

三、字句

散文遣词造句的目标,一是形成语感,二是形成美感。字句之于作文的语感及美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刘大 认为“字句者,音节之矩也”,“音节者,神气之迹也”,而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朱自清自己也说:“我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我的写作经验有两点也许可以奉献给青年的写作者。一是不放松文字,注意到每一个词句,我觉得无论大小,都该从这里入手。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他的散文口语化色彩浓烈,追求“用笔如舌”的最高境界,采用了不少地道的口语词汇,如“拉倒了”、“够瞧的”、“劳什子”、“得空儿”、“可糟了”、“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文字上尽力再现口语的语气、音节、句子结构,使文章具有了口语的色调和韵味。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中评论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句式方面以散句为主,有整句的插入;有适度欧化的长句、口语句式,缀有短句、文言句式,形成语句的参差变化美。他曾说:“短句使人敛;长句使人宛转;锁句(Periodical Sentence)使人精细;散句使人平易;偶句使人凝整,峭拔。……我所谓韵律却是广义的,散文里也有的,这韵律其实就是声音的自然的调节,凡是语言文字里都有的。韵律的性质,一部分随着字音的性质而变,大部分随着句的组织而变。”《春》中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语句整齐有变化,长短句相间,节奏和谐,韵律自然;《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显现文言句式的间接精炼;而《论无话可说》中,“在别处说过,我的‘忆的路’是‘平如砒’‘直如矢’的;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欧化的语句特征明显。

朱自清散文写得优美与其专注于字句的创作态度分不开,正如他在《山野掇拾》中所言:“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郁达夫在总结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成就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笔。”朱光潜评价:“佩弦先生……摸上了真正语体文的大路。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正是这种于“声色字句”的加倍描写,才形成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姚鼐:《惜抱尺牍》卷八,《惜抱轩全集》,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2]刘大:《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欣赏》1992年第2期。

[4]朱自清:《诗的形式》,见容挺进主编《朱自清讲诗》,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5]林非:《朱自清名作欣赏•序言》,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7]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8]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见《谈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郑振铎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0]荣挺进主编:《朱自清讲诗》,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1]贾启明:《同素异序同义词及其修辞作用》,《修辞学习》1987年5期。

[12]荣挺进主编:《王国维讲文学》,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3]朱德熙:《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新闻业务》1961年第7期。

[14]李维绮:《修辞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吴进:《文学语言中的颜色词》,《修辞学习》1999年第3期。

[16]朱自清:《山野掇拾》,见朱乔森主编《朱自清全集》第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朱自清:《写作杂谈》,见朱乔森主编《朱自清全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8]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中学生》1948年第9期。

[19]朱自清:《文艺之力》,见朱乔森主编《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0]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1]朱光潜:《回忆朱佩弦先生》(1),《文学杂志》1948年第3期。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在众多作家的散文作品当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容忽视。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清丽、感情细腻真挚并且淳朴。对于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语言积累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章小编和大家说说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也成为后代语文教学课本历久不衰的范本.纵观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主要表现在:隽永的意境,清秀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等方面.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如,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用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上而下的,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地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 )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文章阅读网)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

②先生虽曾在中对朱自清的语言颇多微词,但是他也认为朱自清的文字朴实清畅.“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③比如在《春》中写草的句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都极具特色.除了这种鲜明的口语特色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其他方面也极具艺术魅力. )

朱自清散文《论青年》

冯友兰先生在《新事论·赞中华》篇里第一次指出现在一般人对于青年的估价超过老年之上。这扼要的说明了我们的时代。这是青年时代,而这时代该从五四运动开始。从那时起,青年人才抬起了头,发现了自己,不再仅仅的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的群的力量。他们跟传统斗争,跟社会斗争,不断的在争取自己领导权甚至社会领导权,要名副其实的做新中国的主人。但是,像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样,中国的领导权掌握在老年人和中年人的手里,特别是中年人的手里。于是乎来了青年的反抗,在学校里反抗师长,在社会上反抗统治者。他们反抗传统和纪律,用怠工,有时也用挺击。中年统治者记得五四以前青年的沉静,觉着现在青年爱捣乱,惹麻烦,第一步打算压制下去。可是不成。于是乎敷衍下去。敷衍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来了集体训练,开出新局面,可是还得等着瞧呢。

青年反抗传统,反抗社会,自古已然,只是一向他们低头受压,使不出大力气,见得沉静罢了。家庭里父代和子代闹别扭是常见的,正是压制与反抗的征象。政治上也有老少两代的斗争,汉朝的贾谊到戊戌六君子,例子并不少。中年人总是在统治的地位,老年人势力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时,就是老年时代,青年人势力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时,就是青年时代。老年和青年的势力互为消长,中年人却总是在位,因此无所谓中年时代。老年人的衰朽,是过去,青年人还幼稚,是将来,占有现在的只是中年人。他们一面得安慰老年人,培植青年人,一面也在讥笑前者,烦厌后者。安慰还是顺的,培植却常是逆的,所以更难。培植是凭中年人的学识经验做标准,大致要养成有为有守爱人爱物的中国人。青年却恨这种切近的典型的标准妨碍他们飞跃的`理想。他们不甘心在理想还未疲倦的时候就被压进典型里去,所以总是挣扎着,在憧憬那海阔天空的境界。中年人不能了解青年人为什么总爱旁逸斜出不走正路,说是时代病。其实这倒是成德达材的大路;压迫的,挣扎着,材德的达成就在这两种力的平衡里。这两种力永恒的一步步平衡着,自古已然,不过现在更其表面化罢了。

青年人爱说自己是天真的,纯洁的。但是看看这时代,老练的青年可真不少。老练却只是工于自谋,到了临大事,决大疑,似乎又见得幼稚了。青年要求进步,要求改革,自然很好,他们有的是奋斗的力量。不过大处着眼难,小处下手易,他们的饱满的精力也许终于只用在自己的物质的改革跟进步上;于是骄奢淫佚,无所不为,有利无义,有我无人。中年里原也不缺少这种人,效率却赶不上青年的大。眼光小还可以有一步路,便是做自了汉,得过且过的活下去;或者更退一步,遇事消极,马马虎虎对付着,一点不认真。中年人这两种也够多的。可是青年时就染上这些习气,未老先衰,不免更教人毛骨悚然。所幸青年人容易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不像中年人往往将错就错,一直沉到底里去。

青年人容易脱胎换骨改样子,是真可以自负之处;精力足,岁月长,前路宽,也是真可以自负之处。总之可能多。可能多倚仗就大,所以青年人狂。人说青年时候不狂,什么时候才狂?不错。但是这狂气到时候也得收拾一下,不然会忘其所以的。青年人爱讽刺,冷嘲热骂,一学就成,挥之不去;但是这只足以取快一时,久了也会无聊起来的。青年人骂中年人逃避现实,圆通,不奋斗,妥协,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过青年人有时候让现实笼罩住,伸不出头,张不开眼,只模糊的看到面前一段儿路,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又是小处。若是能够偶然到所谓世界外之世界里歇一下脚,也许可以将自己放大些。青年也有时候偏执不回,过去一度以为读书就不能救国就是的。那时蔡孑民先生却指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权衡轻重的圆通观。懂得这种圆通,就可以将自己放平些。能够放大自己,放平自己,才有真正的工作与严肃,这里就需要奋斗了。

蔡孑民先生不愧人师,青年还是需要人师。用不着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也用不着一手摊经,一手握剑,只要认真而亲切的服务,就是人师。但是这些人得组织起来,通力合作。讲情理,可是不敷衍,重诱导,可还归到守法上。不靠婆婆妈妈气去乞怜青年人,不靠甜言蜜语去买好青年人,也不靠刀子枪去警告青年人。只言行一致后先一致的按着应该做的放胆放手做去。不过基础得打在学校里;学校不妨尽量社会化,青年训练却还是得在学校里。学校好像实验室,可以严格的计划着进行一切;可不是温室,除非让它堕落到那地步。训练该注重集体的,集体训练好,个体也会改样子。人说教师只消传授知识就好,学生做人,该自己磨练去。但是得先有集体训练,教青年有胆量帮助人,制裁人,然后才可以让他们自己磨练去。这种集体训练的大任,得教师担当起来。现行的导师制注重个别指导,琐碎而难实践,不如缓办,让大家集中力量到集体训练上。学校以外倒是先有了集中训练,从集中军训起头,跟着来了各种训练班。前者似乎太单纯了,效果和预期差得多,后者好像还差不多。不过训练班至多只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培植根基还得在学校里。在青年时代,学校的使命更重大了,中年教师的责任也更重大了,他们得任劳任怨的领导一群群青年人走上那成德达材的大路。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新文学的拓荒期,他以辛勤的耕耘,以开拓者的胆识和勇气,为白话文赢得了读者和荣誉,成为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现代散文是中西文化碰撞、融汇的一个“宁馨儿”,是伴随“人的发现”(郁达夫:“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而产生的,是对传统散文的扬弃与超越。传统散文的核心是“载道论”,而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神情,让活生生的人走进散文。1921年,周作人发表文章,敦促“洽新文学的人”写作“美文”,“开辟出一块崭新的土地来”(子严《美文》),算是它的发轫。不久,白话美文日渐增多,风格多姿多彩,朱自清就是这众多散文作家中成绩卓著的一个。郁达夫曾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对朱自清的散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是“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的确,朱自清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家。他主张散文要写实,要精雕细琢,然而又不露斧凿之痕,如出水芙蓉,秀韵天成。他的散文贮满了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那清新质朴的语言,飘洒秀逸的气韵,恬淡自然的意境,如饮一盏醇酒,使人感到余香满口,又如一曲清歌,良久地余音绕梁。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视野并不宽广,多半是个人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但是他能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体会,善于捕捉一闪即逝的现象,并挖掘其内在的深远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使读者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事物中,从自然景色的描绘中窥见当时黑暗的社会风貌,体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感、内在的思绪和潜在的情感细流。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一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收在《踪迹》(诗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纵观朱自清一生的散文创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论,都在真诚地“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个侧面”(朱自清《背影·序》),体现他作为“大时代一名小卒”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生”的特色。他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写社会人生的散文。这类散文通过对社会人生片断的描写叙述,揭露控诉了旧中国社会的丑恶、黑暗与罪恶,反映作家对时代、社会、人生的直接关注与思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正义与良知。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通过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被廉价拍卖这一血淋淋的现实,作者怀着悲愤和同情,向罪恶的“钱世界”提出控诉。《航船中的文明》通过航船中男女分座的旧习俗,揭露抨击了所谓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落后与愚昧,对所谓的精神文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作者从一个西洋小孩高傲凶恶的一瞥中,看到了一部缩印着的近百年的中国外交史,感受到民族歧视的屈辱,产生了迫切的国家之念,觉悟到自己民族被践踏的现实与历史根源,从而揭示出“反对帝国主义的欺凌,反对种族歧视”的深刻主题。最让人震撼的还是《执政府大屠杀记》,该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揭露了段祺瑞执政府有预谋、有组织地屠杀爱国群众的血腥罪行,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留下了详尽的珍贵记录,并启示人们向反动政府讨还血债。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重在明理,富有理趣。常常是缘事而论,将叙事和议论结合起来,把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和反动军阀,幽默诙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表明作者坚定厚实的民主主义思想。第二类是描写个人家庭生活的散文。这类反映作者个人家庭悲欢离合的散文写得真切感人,准确地勾勒了当时社会阴影笼罩下小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真挚的父子之爱、夫妻之情、朋友之谊,揭示了生活重压下知识分子的困苦与挣扎。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给儿子送行情景的叙述,表现了人间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文章以事写情,把具体事件的描述同深沉的抒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亲自送子上车,给儿子拣定座位,千叮万嘱,亲自爬过铁道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等情景,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和儿子对父亲刻骨铭心的思念。全篇没有一字褒贬人生,但从父亲的失业、老境的凄凉颓唐、家庭的衰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灰暗的人生和悲凉的世态所含的愤意。《择偶记》、《给亡妇》、《儿女》等篇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旧式婚姻枷锁下青年男女的无限酸辛,对亡妻武钟谦的歉疚怀念之情及小知识分子“只为家贫成聚散”的窘苦处境。这类散文重在叙事,情意真切,形象生动。通过叙事描写、议论的有机交融,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诚恳醇厚的美感。第三类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这类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有许多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作品,几十年来魅力长存,经久不衰。这类散文重在写景抒情,创造优美的意境,体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充分显示出作者善描写的艺术才能。这类散文更重要的价值是作者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注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内心的情愫,微妙地流露了他内在的思绪和生活情趣,这种流露时隐时现,需读者花费一番工夫去寻觅,从中可约略感觉出作者的思想脉搏。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借对南京秦淮河景物风情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矛盾看法,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含蓄地表现了“五四”退潮后身处黑暗现实下作者复杂迷茫的心情。《荷塘月色》则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传达出“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思,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甘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又感济世无方的苦闷心境。《春》、《绿》等篇则显示了作者极思奋进有为、热爱生命、追求光明、憧憬未来的激情。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笔下的景物总是同现实人生的喜忧苦乐联系在一起,从中可以捕捉到五四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艰难选择的复杂心灵历程。从以上三类散文中可以看出,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名重要成员,朱自清始终正视现实,不忘为人生创作的使命。朱自清认为文艺的力量就在于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所以无论是朴素动人的《背影》,还是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以及委婉真挚的《儿女》,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正直、爱国,不满黑暗现实,具备高度文化修养的个性特点,和作为早期诗人的满腔激情。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二

艺术上,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漂亮,指笔触的细腻、描写的生动、画面的优美;缜密,指构思的精巧、结构的严谨,讲究谋篇布局。朱自清与冰心同以文字优美闻名,冰心善抒情,朱自清善描写,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高度的成就。在朱自清之前的白话散文中已有游记和写景文。但那些写景文只是感叹“景色绝美”,“景色真是好看”,还不能以语言为工具画出山水景致的状与色。而朱自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创造了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意境。在当时新旧文学的激烈斗争中,朱自清以模范的白话美文起到了向封建旧文学示威的作用。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美。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朱自清有一双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而这种发现常常又是有他自己独到之处的。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朱自清十分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不苟同别人而强调亲自体味。他常能突破一般思索的框框,另辟新径,独出心裁,使作品产生一种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的力量。他常在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如《绿》是描写梅雨潭的,朱自清对这里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他撇其形而取其色,显示出观察、描写角度的独特。绿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作者笔下,绿简直像有了魔力,绿得幽深,绿得静美,绿得嫩润,绿得明媚,绿得令人神迷心醉。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接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 可以看出作者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想象、比喻,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然后又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来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触发人们共同的美感,使读者也不能不跟着作者一起心驰神往,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读着这样的散文,确实令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文中用的每个比喻都是那么贴切,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还有一种细腻入微的技巧美。朱自清散文的美还表现在结构的匀称和完整上。

他的散文篇幅大都比较短小,多则千把字,少则三五百字,真可谓惜墨如金。作者欲在极经济的篇幅中构思作品,因此,他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讲究篇谋布局,并善于对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和选择,从而疏密相间、详略得当、虚实结合地表现主题。如《荷塘月色》,全文共1500字,格局不大,境界却很深。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从作者在心绪不宁静的夜晚出游荷塘写起,到游归结束,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随着作者足迹的或行或止,视线的远近高低,用移步换影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工笔细描,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面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地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背影》的结构也十分精美凝炼。作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他感动的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作品, 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背影加以诗化。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背影的多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用笔较重。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既和篇首形成呼应,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久久回味。从以上不同的几篇作品中可看出, 朱自清的散文笔触开阔,挥洒自如,看似笔墨放纵,不守成法,却活而不乱,从不逾矩,在不经意中见法度,在自由中见规矩,把放松和严谨、自然气势和艺术匠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驾驭作品的功力。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三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上多方面探索、追求,逐渐形成了他不同于众的独特风格。“风格就是人”。风格作为文学作品的风貌和格调,虽然是作品的外在表现,但实际上却是形于外而成于中,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表现。风格最能显示一个作家的创作才能和个性。总的说来,可以用清新婉约、纯正朴实来概括朱自清散文的风格特色。但具体作品,有的玲珑剔透,如《绿》;有的清雅隽秀,如《荷塘月色》;有的质朴无华、蕴藉腴厚、词近情遥,如《背影》、《儿女》、《给亡妇》。这些作品,显示出朱自清散文两种不同的文采和风格。一种是进行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种散文语言优美,文采绚丽,多用新颖脱俗的比喻。作者常常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使描写对象飞腾而起,于奇思妙想中,创造了气象万千、别具风格的画面,并用生花的妙笔赋予极难把握的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使所描写的对象呼之欲出。《绿》、《荷塘月色》、《春》等作品都有这种奇妙的联想、比喻。读这种风格的散文,让人感到韵味醇厚,异彩纷呈,如醉如痴,美不胜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美的极致。

另一种是体现“谈话风”的散文。这种散文自然、朴素、亲切,多采用白描的手法来叙事、描写,一般不用绚丽浓艳的比喻,而是用清淡的语言,平易的叙述,老老实实写来,在朴素中寓情感,以真情打动读者。描写个人家庭生活及社会人生的散文多属这种风格。在这类散文中,作者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但追求朴素又绝不平板,他既注重口语化,又注意创造新的语言。在《儿女》里,他以寻常的口语为基础,加以锤炼改造,以独创的新鲜用语和巧妙的句式来表情显态,描写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譬如描绘孩子们吃饭时的情景:“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菜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吃完后,“桌子上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以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可以说,这里没有半点修饰,可又分明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因此显得十分优美和谐。作者长话短说,一组组短短的排比,使整个句子波浪式地推进:争碗、争筷、争饭、争菜,语气越来越急,节奏越来越快,从而有声有色、有情有致地摹写了孩子们吃饭时你争我夺、说长道短的十分热闹的情景。朱自请认为富有谈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但这是一个怎样不易达到的境界!”

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越到后来,他越追求这种朴素自然的境界。这种境界体现的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美,是一种“大巧若拙”的艺术风格,是博大精深后的平易浅近。苏东坡在《与侄简书》中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朱自清的两种不同文采、风格的散文可以说大致反映了他散文发展变化的过程。绚丽之极乃有平淡,朴素从风华中来,自然由雕饰脱胎,终于达到炉火纯青、自成高格的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 → https://www.t259.net/gexingshuo/1236634.html

  • 点文范文网